当前位置:首页 > 职场 > 正文

又一银行转债将兑付,优质转债稀缺性加剧

  • 职场
  • 2025-02-24 23:37:02
  • 7

  预计2025年转债市场规模或延续缩量。

又一银行转债将兑付,优质转债稀缺性加剧

  继成银转债和苏行转债触发强赎条件后,今年又有银行转债将退出转债市场。

  中信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,该行于2019年3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的400亿元可转换债券,债券简称为“中信转债”,债券代码为“113021”。根据公告,“中信转债”的到期兑付本息金额为每张111元人民币(含税),兑付资金将于2025年3月4日发放。

  据业内人士分析,2025年可转债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萎缩。随着中信转债即将到期退出市场,优质可转债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,其稀缺性也将越发显著。

  又一银行转债将退出

  根据公告,中信转债的到期日及赎回登记日为2025年3月3日。若投资者在3月3日收盘后仍未将持有的中信转债转换为股票,公司将按照每张111元人民币(含税)的价格进行兑付。兑付资金将于3月4日发放至投资者账户。

  2019年3月4日,中信银行公开发行了4亿张可转债,每张面值为100元,发行总规模为400亿元,债券期限为6年。同年3月19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中信转债在该所上市交易。按照规定,中信转债自2019年9月11日起可转换为中信银行A股普通股,转股期限至2025年3月3日结束。

  在中信转债临近到期之际,此前已有中信银行的控股股东将转债转为股票。2024年3月29日,中信金控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,将其持有的263.88亿元中信转债全部转换为中信银行A股普通股。2024年4月1日,中信金控收到确认信息,此次转股数量共计43.26亿股。完成转股后,中信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中信银行366.10亿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68.70%。这一举措显著减少了中信转债的未转股余额。

  从市场经验来看,可转债是否能够提前赎回,主要取决于其对应的正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。自2024年9月下旬起,A股市场迎来强势反弹,中信银行股价和中信转债也随之上涨。然而,由于未触发提前赎回条款,且转债到期日临近,中信转债最终可能将以到期赎回的方式退出市场。截至2月24日收盘,中信银行股价报6.55元/股,中信转债价格为117.416元。

  “如果银行正股的涨幅不足以推动可转债触发提前赎回条款,银行仍可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转股问题。”浙商证券分析师王明路认为,首先,银行的实控人可将自身持有的可转债转为股票,从而维持其持股比例,同时减少可转债的未转股规模,并为银行补充核心资本。其次,光大转债引入“白衣骑士”的案例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思路:银行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,促使其通过可转债转股增持公司股票,从而推动可转债转股,缓解银行到期兑付的压力。

  优质转债规模再收缩

  随着银行转债的逐步退出,转债市场中高评级优质转债的规模将不断减少。

  一般而言,无论是大型银行,还是中小型银行,发行可转债的目的通常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。但随着近年来再融资政策的收紧,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难度有所增加,使得银行转债的规模出现缩减。

  记者注意到,2024年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自2017年来首次出现收缩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交易所合计有存续可转债534只,规模约为7388亿元,数量和规模均较上一年减少。2023年末,可转债规模达到8753亿元,存续可转债578只。

  “2024年,银行可转债面临集中到期,叠加近一年无新券发行的情况,银行可转债规模持续下降。”王明路表示,当前银行可转债存续规模在2000亿元上下,占整体可转债市场规模的27%。如果没有新的银行可转债发行,银行可转债规模将在2025年快速压缩。而供给方面,2023年以来再无银行可转债发行。

  银行转债一直是固收类产品重要的底仓配置品种。然而,随着银行转债数量逐渐减少,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在投资选择上的难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。据业内人士分析,未来一年银行转债将进入供给收缩阶段,这将进一步凸显该类标的的稀缺性,而优质转债估值的提升也将成为一种趋势。

  “一段时间以来,转债市场的强制赎回现象带来了显著的盈利效应,不仅为转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对相关正股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。然而,随着强赎转债数量的不断增加,存量债券规模逐步缩减,优质转债的稀缺性越发凸显。”来自上海的一名固收人士对记者表示。

  展望未来,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孙彬彬指出,预计2025年转债市场规模或延续缩量。除了一级市场审核节奏放缓,临期转债增多的因素,更要关注发行人“化债”意愿的发酵,及其对转债供给结构、转债条款意愿所造成的长期影响。

  由于银行转债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、良好的流动性以及作为红利资产的特性,其市场需求依然广泛存在。业内人士建议,固收类基金需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,积极寻找替代机会,以维持产品的竞争力。由于优质转债的稀缺性可能导致产品收益率受到一定影响,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其他投资渠道。与此同时,风险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,基金经理需要在确保收益的同时,有效控制风险。

  “基于此,一方面,关注银行转债为代表的大额高评级优质底仓债券的潜在‘稀缺性’。另一方面,关注明确不强赎,且基本面有景气预期转债的潜在‘稀缺性’。同时,关注转债市场重定价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化。”孙彬彬指出。

有话要说...